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知识积累

高考必考古代文化常识大全,高考必考古代文化知识大全

时间:2022-12-03 23:10:01 作者:吴老师 字数:4426字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一次极为重要的考试,不管是在哪所大学,或者是在哪所中学,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进行着准备。高考不只是知识的比拼,更是能力与素养的比拼。高考文化知识考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古代文化知识,二是在现代文化知识。考试时一般会考查古代文化知识考点。高考文化课考察范围广泛,涉及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人文地理、文学艺术及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中国历史常识几乎占了考试总量的一半,古代文化主要包括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在内的各个方面。通过一系列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常识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掌握相关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考试题中考到的古代成语、俗语和古诗词、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组。

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汉书·陈平传》中注解的一句话。《汉书·陈平传》中注解:“陈平为陈王相……平王好政。”平王为什么好政呢?因为他为人好学上进、礼贤下士、谦恭俭约。所以平王认为王侯将相之位并不值得追求。《汉书·高帝纪》中注解:“王侯将相之位并不需要追求。”意思说呀,王侯将相之位,难道就不值得追求吗?王侯将相之位更多还是用于巩固政权和维护自身的利益之上。”后多指政治集团中只追求权势不顾自身利益的人。

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文王伐纣,功盖三分;

  伯夷归晋,功更三分;夷狄侵我,功更三分。《尚书·牧誓》:“不杀伯夷而服晋献公,我命不从。”意思是:文王与商纣王争夺王位时,商朝的灭亡使我十分痛心;而伯夷归晋,晋献公被杀给我打击很大。文王的功绩是建立功业;伯夷归晋的功绩是保家卫国。伯夷归晋后被封为大夫,相当于中大夫;至于他们在晋的所作所为,我并不十分清楚。在晋的两次北伐中,伯夷、叔齐都献出了自己的忠勇和努力。晋献公被周幽王放逐后两次回到晋国辅佐他的君王。所以伯夷、叔齐两次被周所灭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文王伐纣,功盖三分;

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远眺徘徊。这是汉代刘向的《渔家傲·秋思》中的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山仰止(崇高),景行行止(不切实际)。比喻志向远大,行为正确。这句话的意思在汉代刘向的《渔家傲·秋思》中得到了充分表达与肯定。这句话出自汉赋《渔家傲》第二折:“登西山而小楼为楼啊,望云海之悠悠;登高临水兮一顾,俯视众山之茫茫;我欲乘风兮遨游四海,虽云远兮我不至”。杜甫在《登高》第一折:“高为天尺(虚)水之形,远为地丈(虚)山之势,此则自然之势也。”这里使用了高山仰止和景行行止这两个成语。高山仰止表示高大而高远;景行行止表示平稳而缓慢。出自杜甫《登大观台赋》第一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之志,去国事而何惜!三军者,帅旗、军旗。将军是统帅军队的将领。一人一旗,以一人为帅。《周礼》中说:“五铢钱之制”。王充《论衡》:“国家之利莫大于得人于民;得人心莫大于得财于民。”可见,得人心者得天下。《管子·君权》说:“天下之大本皆在于得民心。”可见民心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三国时期刘备在《对诸葛亮谏逐周瑜》中也说“故不失其志”、“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言论都是关于得民心一说。

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五、王师北定,家给人足!

  王师北定,即王师向北驻扎,以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尊重。这句话的意思是,帝王向北方边疆出兵屯兵,说明国家已经把边疆的军事防御工作做得很好。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为民众提供大量口粮和住房。后比喻皇帝自己带头做好国家安民的工作。出自杜甫《宿秦州》诗首,全诗仅三句。意思是说:“天子亲自率大军出征南征,将士们都很英勇顽强。将军们在北边屯垦,家里的粮食能够满足大家的口粮和住房。”诗中充分展示了一幅战争的画面:战士们在北方的沙场上冲锋陷阵。

五、王师北定,家给人足!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