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课后辅导

学校课程是不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否为校本?

时间:2023-01-02 11:50:03 作者:刘老师 字数:4710字

  学校课程是不是校本课程,是否为校本课程,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我国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都曾以发展特色为目标,探索以特色促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各种形态的学校课改。而当前大部分学校的课改都是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学生成长目标为出发点、从学生需求出发重新构建课改方向和要求。其中,以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核心,对传统课程进行调整改造,围绕课程改革构建体系全面发展,这既符合国家“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事事可考”的学习目标。

一、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指学校以本单位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精神及学校特色为内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展开课程改革探索实践。学校特色要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和校情,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某一课程体系中专门开设一门校本课,它是基于学校本身实际、在一定时间内特定环境下专门开发某一门课程所形成的独特学科专业特色。“校本课程”要符合学校特色发展之路,要充分体现出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精髓和办学特色,体现出学校特色要以培养具有核心素养人才为目标。从近几年我校校本课程改革探索实践看,各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改革探索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在特色教育理念下建设校本课程;对传统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和改造;构建校本课程改革体系;形成特色发展机制。

一、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

二、从学科建设到学情分析

  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课程建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自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课程建设需要围绕“学科育人”、“学习育人”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实施教与学;需要从学情分析出发对课程进行调整,促进学情不断优化。

二、从学科建设到学情分析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这些素养指的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与其年龄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对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培养,也离不开具体而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新课程教材中特别强调了学校应重视利用多种方式在各类社会和自然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而构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与方法意识、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实践与创新精神等。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四、从学习方式出发调整课程结构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课程结构也可以进行调整。如果学校教学内容单一,没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那么就会出现课程碎片化的现象,学生没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应该根据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如果学校教学内容多而杂,无法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那么就应该把课程体系架构成一种分层型结构,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入手设计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知识学习、本事提升过程与整体知识体系对接。

四、从学习方式出发调整课程结构

五、从师生关系入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这种关系一直不是很好地保持在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中,致使学生在学校课业压力之下,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抵触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校整体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当前“新课标”提倡“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事事可考”之后,教师承担了更多责任,其角色会发生变化。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向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指导方法,使自己在合作学习中起到更大作用,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五、从师生关系入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