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题材

陶渊明到现代 作文素材,陶渊明来到现代的作文

时间:2023-02-05 17:04:05 作者:周老师 字数:73632字

一、田园诗人陶渊明 作文素材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质,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艺术上,他追求诗歌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种植皮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陶渊明作文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其人生目标自然是通过仕途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如其意。官场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令他无法忍受。这一切让他失望痛心,怀着一种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毅然辞官回家。虽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富有农趣,但不难看出其中的郁闷和怀才不遇的苦楚。他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尽管他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毅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道路。他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论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探求
前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刻标杆, 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1 ,被称颂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宗师”,是古今大贤的典范, 高风亮节的象征。但是研究者往往只是就其人格或诗品进行论述,容易忽略陶渊明在人生道路上对自身精神家园的探求过程,这是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精力的人生探索。像他说的“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云”(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他看中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价值,而对身后之事,不是很关注。其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被称为“浔阳三隐”之一,可是相比之下当时的陶渊明依然不如后世声名那样的熠熠生辉,原因正是后人对其人格诗品的大加论述,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士人榜样的位置,却不甚了解这个过着悠然田园生活的诗人那颗追求不已的心,以及在追求中所作出的痛苦抉择。陶渊明追求的是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不论是治世还是修身,都要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尽管仕途上的无所作为让陶渊明愤懑不已,诗人的猛志理想无法实现,可是他终究走出了一条让后来士人无比崇慕的道路,也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为后来的失意士人构筑了一座精神堡垒 2 。
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 )陶渊明,生于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兴宁三年) ,卒于公元四二七年(宋文帝元嘉四年) 。他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这个时期晋宋易代,各个地方势力互相争权夺利,民不聊生。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曾祖陶侃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是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没落。在有晋一代,士族门阀制度愈发严格,一个人能否出仕,能否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他的家族背景。而对与家族已经没落的陶渊明来说,能够在社会上混入上层的统治阶层是具有相当的难度。魏晋以来各种思潮涌动,儒家已经不再一统天下,政治的严酷让玄学清谈愈发严重,更多士人不再关心国家社稷,抱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生活,缺乏真诚。佛学的兴盛,让更多的人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希望在一种宁静中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情形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明白物质生活的重要,可是更重视精神上的修养。陶渊明用他的真诚诠释生活,去追求进取,这种真诚也在他的诗文中体现出来,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1 出仕与归隐的生命探索
出仕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始终在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在那个君君臣臣的社会里,能够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可是在那个乱世,政治的残酷性让一大批人不再留恋仕途,宁愿在无为的生活中度过一生。正是在这个社会转变的时期,进取的清议思想转向的无为的清谈,使得一些知识分子萌生远离尘世的想法,进而向隐居生活靠拢。陶渊明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接受这样的思想熏陶,不免也有高幍出世的想法。但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用世思想还是在其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不断的徘徊,那是追求过程中的一种煎熬,对诗人的一种磨难。陶渊明的仕隐生涯就是这种对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懈追求,仕,侧重于社会价值的追求;隐,归源于个体内在的意愿 3 。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陶渊明真诚的生存状态,在那样的社会中,诗人一直在用这种真诚生活,用心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辞彭泽县令,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在出仕与归隐中不断的徘徊,两种思想的交错让诗人取舍不定:一边是大济苍生的猛志理想,一边是政治腐败、门阀制度严格的黑暗现实,在痛苦的抉择中,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不断的碰撞中,诗人最终选择了退出那些无谓的争斗,离开官场去营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出仕与归隐是早期的陶渊明内心中的挣扎与探求:出仕是实现自己济苍生的最初梦想的途径,这是一种昂扬的姿态,是实现自己社会理想追求的必经之路;归隐则是在同社会现实的碰撞后的无奈之举,却也是诗人精神另一层面的升华,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陶渊明对自己不断认识的过程,不断探索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的彷徨挣扎,都给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那是他一生奋斗的不朽灵魂。
1.1 出仕:一生不休的猛志情怀
在魏晋那个社会混乱、道家玄学思想盛行的情况下,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还是在自小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立下了经世纬国的政治抱负。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是属于少年老成型之人物。有智慧、有理想,亦有定见。有大志、责任心强,能自尊、自重,性情温厚,爱人以德。喜闲静,能沉着,偶而狂捐。不多言,谨慎小心,质性自然,淡泊名利。人品崇高,刚直不阿。孝顺双亲,友爱弟妹。不适世俗气习,性喜接触丘山。少学琴书,涵养高趣,勤勉攻书,文章不群 4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所形成的思想品行深刻的影响着诗人的人生。他在 饮酒 中说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说明年少的他就很少交友交游,志向则是 诗 书 等儒家经典中的治世方略。在 荣木 一诗中提到:“先师遗训,余岂云坠。”提到了儒家的祖师孔子的教导,表明自己不敢忘怀那些教导,希望能有一天能有机会实现抱负。为此, 他起为参军, 又做桓玄官吏, 再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等, 在时断时续、前后跨越十三年的仕途生活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尝试。
陶渊明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猛志”,以儒家“兼济天下”为核心,来要求自己,他的雄心壮志,在老年时曾有回忆“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其五)而且也为了寻求人生道路,曾游历社会“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 )在自己的努力下,陶渊明终于有了一次出仕的机会。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出任江州祭酒,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可是第一次的仕途,陶渊明没有在任多少时间,很快就辞职归乡了。在后来写的诗中,陶渊明回忆到: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饮酒 十九)
这是陶渊明在十几年后对自己第一次出仕情况的描述,谈到自己为什么出仕,“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也谈到为什么很快就辞职而去,“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在这里我们看到陶渊明说自己是如何的不愿意去做官,只是因为生活所迫而逼不得已,而面对黑暗的官场,使他又很快归隐乡田。沈约在 宋书·陶潜传 中的记载: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这段文字,在萧统的 陶渊明传 以及 南史 晋书 中都有出现,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假象,似乎陶渊明去做官就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而为之。当时的陶渊明是贫苦的,家里生活困顿,但是还不至于让诗人为了生计去面对黑暗的官场,去接受外在的束缚,这是与质性自然的诗人相违背的。
我认为陶渊明之所以要走上仕途,家贫固然是一个原因所在。但是却不能忽略了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积极进取正是理所应当的表现。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苍生谋利益,实现自己人生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更是士人深层次的追求。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诗文中看到这些,“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咏贫士七首·五 )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咏贫士七首·四 ),可见物质生活上的贫与富不是他出仕与否的决定因素。做官更不是为了贪图舒适的生活,从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 和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及 杂诗 等诗集中,可看出其笔下的行役生活苦多于甜,异常艰辛,不但“巽坎难与期”(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 ) , 而且“路遐无由缘”、“惆怅念常餐”( 杂诗 ) 。这种四处奔波的生活,时常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变得艰辛。另外,受动荡不安的时局的影响,也会变得分外危险。
即使如此,作者有时还是“怀役不遑寐”(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赴职途中的兴奋之情难道仅仅因为月夜之美吗?不是,那是对自己即将展现宏伟抱负前景的一种期待 5 。他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五柳先生传 ),利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而且他觉得“进德修业,将以及时”( 读史述九章 ) ,以求“丈夫志四海”( 杂诗 )。在第一次做官期间所做的 命子 的诗中表现了陶渊明的仕途追求: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于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山河,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整首诗的前半部分追思先人的功绩,从远古时代的陶唐,历经战国、两汉、直到晋朝这么多朝代,陶氏先贤在给后人一个榜样,那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辅佐君王,安邦天下。其后提出对儿子的希望,从侧面反映了陶渊明对建功立业的渴求,一个受儒教思想熏陶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的一腔热情。他渴望受到重用,能够辅佐贤君,干一番事业,实现社会理想,而他要济苍生,就必须要出仕。他的追求就是能够像祖辈一样,在建下奇功伟绩之后,做到“临宠不惊”、“慎终如始”,能够“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命子 ) 。
第一次的仕宦经历并没有打消掉陶渊明走仕途经济路线的理想,只是在那个乱世,不能找到一个能够很好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诗人依然憧憬理想的实现。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陶渊明在仕宦之途奔波,向着儒家所倡导的经世济国理想努力。陶渊明反复出仕的行为,是他心中涌动的积极、乐观的进取之情的表现,是他在大江南北为贤君大展宏图的美好心愿,是他对大济苍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所以陶渊明决不仅仅是一个品格高尚的隐士,他的壮怀激烈、他的愤世嫉俗也在他的诗中体现的出来,正像鲁迅说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6 。对于仕途的追求,并不是一种追求贪图享乐的感觉,诗人是真的想为这个混乱的社会带来一片安宁,用自己的宏伟抱负让社会远离争斗,远离黑暗。
归隐后的陶渊明也并没有彻底忘记这个令他爱恨不休的社会,他的隐逸是身隐而心未隐,并自觉以文学为业, 是以诗人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方式上的转移 7 。来看陶渊明在宋武帝永初二年是写的 述酒 一诗: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芈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这首诗写在刘裕篡晋建宋之后,虽然陶渊明在这个时期一直隐身田园,但是并非对社会一无所知,他那颗真诚的心不会真的隔绝社会。陶渊明对篡权之事深恶痛绝,因为陶渊明是一个接受过儒家传统教育而且能够固守穷节的士人。这首诗也是陶渊明少有的论及当时政事的诗文,诗中愤懑情绪充裕其中,纷乱的政治让诗人内心极其痛苦,篡权让社会再次进入了黑暗,对诗人来说,其追求的理想社会再次陷入无望之中。而这次事件也让陶渊明内心的伤痛不断的加深,也让他的诗中有一种愤慨之气,鲁迅先生说过:“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8 。在陶渊明的 读山海经 十三首中借用山海经中的神仙怪诞故事,托意寓言抒写悲愤不平的感慨胸怀。像“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读山海经 其九)中的夸父,“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其十)中的精卫、刑天,他们都有着宏大的志愿,也有着为实现这个愿望顽强不息和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陶渊明是那么的崇敬这样的英雄人物,他希望社会中出现这样的仁人志士,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努力,恢复社会的良好秩序。诗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赞美,体现陶渊明的个人追求,看得出对自己少年心志始终不能忘怀的情愫,也表现出了长期以来抱负不得实现的感慨。
总之,陶渊明在对待自己的理想面前始终如一,不断地探索,尽管社会现实的黑暗让诗人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但是诗人却没有忘怀,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陶渊明对自己的猛志理想一直都没能忘怀,那是诗人最初的梦想,也是他为之探索一生的命题。
1.2 追求自我本真的质性自然
陶渊明的思想是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9 。这是陶渊明对人生的一个思考,质性自然的陶渊明从官场退出的时刻摆脱了外在的束缚,去追求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渊明先后经历过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为彭泽县令。陶渊明经历过了五次出仕之后,终于决定不再为官。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陶渊明毅然辞别官场,和官场永别,此后再不出仕。 晋书 记载: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这其中体现出来诗人刚正不阿的一面,不愿因为生活来压低自己的身份,对官场的那一套作风深恶痛绝,在其后所写 归去来兮辞 中表达了自己与现实官场的格格不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不愿意让自己的心被一种形式所困扰,对自己十多年辗转官场的生涯感到痛心,现实是与自己的理想是那样的遥远,与自己的性格是那样的不相容,在这篇辞的序中陶渊明说道: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诗人在这时说出了自己的性格,质性自然,不愿意让现实束缚自己。刚刚做了县令几日,就有归家的念想,可见当时的官场是很不合陶渊明的口味的:“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来兮辞 )在这里陶渊明已经对以后的仕途经济不报任何幻想了,尽管诗人心中对家对国依然是如此的关怀,可是他已经认识到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与子偐等疏 ),自己的性格是无法在官场中呆下去的。在之后他也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他的不但表现了自己的立场,也表明了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深度认识,萧统 陶渊明传 记载: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孔子有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陶渊明终于认清了自己与现实的不同,自己不可能对这个社会有大的实际贡献,在这个朝代变换朝夕之间的世界来说,再谈论那些经世纬国的远大理想已经没有意义。陶渊明再也不愿为那些权贵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年华,他已经厌倦了这个被争权夺利异化的世界,他要为自己建造一座精神家园,那里恬静自然,也有诗人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在那个世界,陶渊明与自然之间已经没有了距离,哪怕是一层薄薄的审美距离也已消失无迹 10 。
陶渊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是从少年时就心怀高趣,陶渊明曾自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 与子俨等疏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 ),对自己的个性一向坦率,不加掩饰,他的好友颜延之在为他写的诔文中也提到“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在众不失其寡,处言逾见其默”( 陶征士诔 )。正是少年时期养成的性格,让他在后来的仕宦生涯中能始终保持操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不能与庸吏们同流合污,因为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与子偐等疏 )。这种纯真刚直的品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愈见其可贵。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并非一个真的隐士,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尽管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已经辞官归乡,但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依然让陶渊明以固守气节要求自己。没有了生活的经济来源,陶渊明不得不亲自耕种,可是他不是一个好的种地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三)。此时的陶渊明是贫苦的,但是“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贫”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是物质生活的体现,安于贫困是一个道德的底线,陶渊明以这样的基本底线要求自己,遵循先师“忧道不优贫”的古训,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并在诗中赞颂了这些自古以来的贫士,像黔娄、袁安、荣启期: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屦,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赐也徒能辩,乃不见吾心。( 咏贫士其三 )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咏贫士其四 )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咏贫士其五 )
在这些诗中分明可以看见诗人那颗固守贫穷的坚定之心,衣食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的品德节操却更加重要。品节是一个人能够立身于天地间的基本条件,所以在这一点上陶渊明是一点也不会让步。质性自然的陶渊明在最困苦的时候对于来自官场上的施舍,依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连食物也不能同食,更何况带有施舍意味的呢。那些古代贤士成了陶渊明的精神支柱,在晚年贫困挨饿的时候,陶渊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为人的准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以聊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 其二)
“安贫乐道”的 “道”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这是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余英时曾在他的著作 士与中国文化 中论述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在君主至上的封建社会里,古代士人总是在统治阶级的“徘优”和自己的“修身”两个角色之间徘徊,但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正面形象是以“修身”为基础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以“弘道”为生命追求的,但是外在条件的严酷,使许多的知识分子转向走“内圣”的路途,以自己的内在道德修养来作“道”的保证 11 。修身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必修的课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读书人渴望的生命历程。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陶渊明对于“道”的维护和坚持。
个性使然,对于志在守道以及深受魏晋以来个体自觉所影响的陶渊明,也是极端追求精神自由和个体尊严的。所以陶渊明才会坚决不愿在混乱的官场中无望的坚持下去,宁愿在乡间做一个安静的耕者,去守护心灵间的安宁与纯真,这是对儒家“独善其身”和道家“不为物役”的融会贯通,构成了陶渊明独特的精神框架,使他既能遵守儒家所倡导的重视个人品节,又能追求自己所向往的任真自然。
归隐之后,陶渊明虽然并没有能完全忘掉世俗的烦恼,但是他已经能够定下心来潜心修道。魏晋以来的玄学在经过多年的沉淀之后,到了陶渊明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种静心的良药。陶渊明这个时期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描写了诗人退隐后的生活。在田园诗的描述内容中包含了诗人春游、登高、酌酒、读书、与朋友谈心、与家人团聚的悠闲等众多的内容,乡村生活得怡然自得。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描述生活场景,在这些质朴的语言下面是一颗追求自然本真的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一)
这首诗开篇便表明了陶渊明的兴趣爱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时期形成的性格让诗人很不适应官场的种种限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平淡自然,让人向往。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确实在早期行役诗就已经描述过,在出仕的旅途中他会:“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 长期的旅途生涯让陶渊明感慨“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于归林二首 )陶渊明甚至明确表示:“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圩,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在这些诗句中,陶渊明一再表明自己归田的坚定志向。而在真正归隐之后,陶渊明对农家宁静闲适生活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再如 归园田居 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陶渊明参加劳动的真实场景,尽管地种的不好“草盛豆苗稀”,可是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那是一种欣然自得的感受。诗人能够在很早的时候就下地干活,直到露水打湿了衣衫,才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隐居后陶渊明的生活尽管很辛苦,为了生计每天早出晚归的,但是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那是一种摆脱外在役使的轻松状态“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在精神上的一种探索。不同于官场那个被异化的社会,田间的生活是那样的纯真、自然,这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状态。
归隐后的陶渊明,对于躬耕的生活是很怡然自得的。尽管躬耕的劳苦,以及庄稼收成的不好让诗人时时面对一种困苦的局面,但是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其五)的状态,正是从纷乱的世界中解脱归来的诗人所需要的,他多次表达了自己对耕田生活的感受,像“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中谈到躬耕的辛苦,劳动的可贵,对自己辛苦的劳作没有任何的抗拒之情,并且说如果能够长期的在乡村耕作,那是非常的愿意的。陶渊明在自己的乡村生活中一直坚持的躬耕生活,这是诗人对“代耕本非望,所业在桑田”( 杂诗 其八)愿望的坚持,是对归隐的另一种表达,那个混乱的官场只能靠剥削人民才能存在,这是诗人所不齿的。美丽的乡间田园是自力更生的世界,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最大肯定,也是对自己理想的进一步探求。
2 桃花源—精神家园的寄托
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一直坚持田园躬耕生活,由此也更加的了解到下层农民的疾苦。对比官场混乱与黑暗,陶渊明对这一片自然宁静的乡村产生了浓厚的依恋之情,对躬耕之事也大力支持,曾写过 劝农 一诗:“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写出了乡村农事的悠然自得,也写出了陶渊明对乡村的羡慕之情。这里也有着陶渊明想表达的对社会理想的希望,那种上古人民的“抱朴含真”。抱朴含真是陶渊明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而在崇尚自然的思想下,又体现出诗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12 。而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退隐的诗人,在志向无法施展的时候,却在乡村田园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由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再加上陶渊明自幼养成的直率品质,以及经历过官场的尔虞我诈和辞官归田园的实践生活经历,产生了对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耕自食、真诚和谐相处、甚至无君无臣、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的社会图景。这是陶渊明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一种理想的人格体现,就是他的桃源梦境。
2.1 儒道两家的理想社会
晚年的陶渊明写下了 桃花源诗并记 这片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篇文章中,诗人给世人展现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这是诗人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寻找和探求的结果,这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的最后依托。在这个世界里,田园风光无限美好,人人和谐相处,没有现实社会的混乱杀戮与争权夺利。这个诗人所假想的美好社会不是凭空出现的,有着他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托。
老子和庄子都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过自己的理想社会:
临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德经 第六十七章)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马蹄 )
这是道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不论其思想如何,这样的社会毕竟是一个美好的存在状态。老庄不满现实,希望有一个比现实更理想的社会,他们为理想世界不懈努力的追求过,至少身体力行过。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民风淳朴,人人和谐共处,没有争权夺利,安宁得生活,这是他们向往的世界,和谐和睦。
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言偃讲话时提出过自己的社会理想图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
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理想,可以看出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 中所描绘的世界所受儒道两家的影响,而桃花源的出现则是在陶渊明的深刻思考下,依据现实情况艺术加工而提出来的自己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潜心设计的桃花源,是诗人思想的最新发展,是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是较高层次的猛志追求的体现。而在出仕与归隐之间,陶渊明用“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标准和行为方式,不懈探求人生意义,追求理想的光环。
品质——淡泊明志,清廉正直,自尊自爱
相关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桃花源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 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其三
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 其四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二、陶渊明素材

陶渊明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一)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二)写陶渊明的对联。昔我曾眠三径菊;今谁又抱一山诗?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三)重点人物素材陶渊明在各种话题中的灵活应用
上帝的账单: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化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与采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记……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穷则独善其身: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辩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大家是顶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镜:镜乃一种品格,既然是品格,则有高尚与低劣之分。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他们各有所爱的“镜”,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坚持的秉性。然而选择“低劣镜”的人亦有之,“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太宰嚭便在吴王面前为越国求情,是奸臣,是越国的叛徒;“张昌宗恐太后—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是小人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国贼。然人各有“志”,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对镜子品格的选择。
走近陶渊明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以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题记
夕阳西下,留下一片执著的余辉也渐渐隐去,皎洁的月光升上枝头,落在书页,泻在笔尖,日复一日的循环使生活变得不像样子,天地间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吗?无奈的回响又一圈圈的荡漾开去,投入历史的波流激起阵阵涟漪……
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菊点宁静。您就居于这里。每日耕田,饮酒,吟诗,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表露着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语,生活中要想做到这样一个“真”字倒还是真需要些勇气与智慧。您在随波逐流与矢志不移之间终是选择了您的真理:宁静,和谐。在政治权利沉重,却又无比黑暗的时候,您硬是放弃了不易得来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您带着与众不同的清新与旷达,寻回一方心灵净土。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只不过是您窗前的一阵风.一串雨罢了。在最昏暗的日子里,灵魂深处却充满阳光。这就无愧于您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清明!
现在您的生活已经很接近于您的理想了:在这个远离尘世的村落,每日的耕田劳作,自得其乐,又有香菊清酒于您相伴,那高洁品行的菊花不正如您吗?祥和幽静,纤尘不染。那诠释情怀的酒不也是您的最爱吗?与生和谐,远离凡尘。伴着它们,您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生活。
您的生活抑或说您的归宿就是归隐,那是最清逸.最高上.最自由的人生,那也是您的人生。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向善.智慧而又快乐的老人,您一生无憾。因为您的心界即是幽静的,高洁的,政事的污浊必定无法搅扰您的生之和谐。
面对南山,您似乎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淡泊的心态。您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自己心境的了解与共鸣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您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生活闲适,而不必“心为行役”,自然游目骋怀,参透自然。
您告诉我,在污浊社会也不能随波逐流;您告诉我,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您告诉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那个自然.完整的自己;您告诉我,“真”,永生不灭……
仿佛是灵魂回到内心,我猛地惊醒,窗外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而我心中,却多了几分坦然,几分宁静……
隐者颂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评析:这两篇文章分别侧重从“清高”和“淡泊”的角度,歌颂和怀念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其实,在写作过程中,又有哪个话题不能运用陶渊明这个材料呢?象苏轼、陶渊明这样的大家,在话题作文中,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素材。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三、素材之陶渊明

高考作文优秀片段---陶渊明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 心澄净到如此境界, 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 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 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 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 “自我完善式的道德 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 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 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 想在仕途上一展自 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 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 到了自己的位臵,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 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 渊明选择忘记, 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 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 这是心灵的选择, 这是过河人在 “河” 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 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 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 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 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 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 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 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 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 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 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 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 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 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 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 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 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 于是, 他选择了离开。 酣眠的午夜, 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 几分坦然, 几分欢喜。 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 就要开始了, 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 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 (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 归途之乐和 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 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 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 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 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 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 笼罩在淡烟里, 飘渺虚无…… (这 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 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 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 幅似静又动的画面。 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 我们才知道, 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 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 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 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 哪里有闲 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 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 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 之别。
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 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 野田园中飘荡, 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 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 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 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 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 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 小鸟呢!
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 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 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 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 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 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诗人诗意地安居。

四、度米作文汇编之2015年作文素材陶渊明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陶渊明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二、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三、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四、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五、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五、历史名人的故事素材

田园诗人--陶渊明
衙门太窄,怎能栖息你自由的诗魂、官场太暗,岂能容得你透明的人格、南山的菊花开了,凌霜傲雪,洒满遍地黄金,南山的菊花来了,颔首而笑,召唤你漂泊的灵魂,陶渊明作文素材。你走出昏如地狱的衙门,顺着缕缕菊香,来到幽幽南山采一丛篱边的瘦菊,额头变笑成了一丛丛灿烂的菊花。从此昏暗的衙门少了一位如坐针毡的知县,从此寂寞的诗坛多了一位如饮春风的诗人。南山那一丛丛菊香,至今还香在我的唇边。
爱国原诗人--屈原
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一代美女--王昭君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皇宫!当他们看到你惊世的容貌,都愣住不能言语。我的小姐呀,还记得你走入殿堂,满朝文武的惊诧吗?还记得元帝看见你时骤然苍白的脸吗?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长安城!看看那沿街驻足的百姓吧,或者,想想临行前的那个夜晚,连月亮也深躲在云后哭泣,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作文素材《陶渊明作文素材》。你才能说你爱江南水汽氤氲的小桥流水人家,你曾说你梦想骑一匹轻快的马,打江南而过,让欢笑融入滚滚的长江水。可是,你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干旱荒芜的大漠,选择了漫天黄沙的孤寂得异域生活。
你海棠般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傲视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绡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
一代才女--张爱玲
十里洋场的意乱情迷中,清醒着一处清幽。她是一枚气质媚人的蕙兰。她用敏感的笔触动红色的激情,喷涌出闺阁的韵味,洋房的欲望,抒写了一个个淋漓的灵魂后,乘着它们渐行渐远,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
一代知音--俞伯乐,钟子期
一挥手,一拨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传奇。他们艰难的跋涉七根琴弦,他们用紧扣的十指敲开了心灵之门,他们的生命由此共振。即使元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但在他们的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几的音韵。
一代忠贞--虞姬
虞姬,一个千年不散的芳魂,这古典美女对一位英雄的爱情构成了江河史上最动人魂魄的一章。虞兮虞兮奈若何,当一切声嚣开始,寂灭的时候,她将那柄铭文的青铜剑在自己白玉一样的脖颈上划过一个优雅的弧线。她手里的枧像一片漂浮的树叶一样缓慢的落在地上的时候,她的头颅刚好枕在她所爱的人的洒满鲜血的胸膛上。她把自己交给滔滔逝川,交付给了没有止境的时间,这个柔弱的东方女赋予江河一种倔强的气质!

历史名人的故事素材

六、中国名人故事




【素材展示1】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认知自我》)

【所用话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包含了三个中国名人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归甘于贫寒的乱世高人陶渊明;好任侠、喜纵横,不甘于只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的闲职,胸怀"大济苍生"的宏愿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被称为照亮苗乡的月亮的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三则材料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身世经历不同,作者却敏锐的抓住三人身上不为时代所迷惑,准确的认知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共同特性,加以引述,从古代到现在论证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所引人物诗句的套引使文句概括文采斐然,大量的排比段,给人以飞流直下,势不可挡之感,极好的论述了话题。

【素材展示2】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2005年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用话题】

认知自我(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素材展示3】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收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2006年天津卷)

【素材点拨】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家,精书法,晓音乐,通绘画。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遭遇坎坷,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做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2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坎坷的遭遇没有改变他的正直、豪爽的品性,却铸就了他特别的情怀,作为我们比较熟知的人物,可以引证的角度很多,在历年的优秀作文中有许多都是以他为例的,本文就是写他面对苦难的成熟与淡薄。还有2006年广东一考生在《菊?月?山》一文中,写了他的博大、旷达;2006年河北一考生在《做缜密的勇者》一文中写了他的壮心不移等,都运




七、经典文化底蕴类作文素材(3)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勾 践

☆他站在田里,举起锄头,奋力耕耘着,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过他俊美的脸庞,滴落在田地里。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回到会稽他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吃着粗陋的饭食,还要舔尝苦胆;躺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

庄 子

☆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于是我开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恣肆的篇章。




八、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