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以庄子为话题作文,关于庄子的作文题目

时间:2023-05-11 18:18:03 作者:周老师 字数:47964字

一、我眼中的庄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题记
故事讲完了,庄子转过身,隔着雨,留给世人一抹淡淡的背影。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逍遥。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发扬人,著有《逍遥游》,一生逍遥自得,无拘无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便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在百家争鸣的年代,每个人都力求能做高官,能得到君王的赏识,但庄子始终追求逍遥自得,自由胜于一切,正如他认为的,人就像生在“游于羿之彀中”一般。君王们拿起利刃,肆意地斩杀曾经的朋友,臣子与亲人,伴君如伴虎,穷尽一生去追求功名利禄,不如游遍大江南北,赏四时美景,一生逍遥自得。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真诚。在狼烟四起的年代,人们都带上了面具,一举一动是那般合乎礼仪,一言一行是那般政治仁爱,但拿去面具后呢?庄子始终认为“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心的善变让庄子无法再信任君主,无法忍受这个虚伪的时代,他只有独善其身,不主张需要什么,不主张追求什么,只希望能忘记些什么,抛弃些什么。一切的人为都应当摒弃,人为就是一个“伪”字。如果儒家是百家中的一个极端,那道家就是另一个极端,对立中有种平衡。他批评儒家“以仁心摄人之心”。确实,儒家的一切“仁”均是为了进一步地剥削民众,使天下大乱。就如同冬的雪寂然飘落,人生的暮年回望这段时光,未免会觉得无趣。但庄子用他真诚的心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没有城府,不再阻隔,没有封建礼仪的说教,飘然出世,何乐而不为?
我眼中的庄子,永远是那样思想深刻。我总隐隐认为,即使时光走过了这么多年,他的思想依旧未老,甚至现在我们都尚难以理解透彻。在一个无事的下午,庄子靠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弟子问其故,庄子感叹失去了自我,而弟子又问自我是什么,庄子便陷入了沉思,在跨越时空间隔的思考中,他叹道人生的迷茫,他不知“自我”可否是实质,不知是否人人都觉得迷茫,我曾经也有类似的想法,不出半月,便将其遗忘了,甚至觉得当时的想法好笑,如今想来,人生本就是迷茫,但庄子在千年前就意识到了,可见其思想超群。庄周梦蝶,梦出了思想的升华,梦出了庄子的伟大,而“不如相忘于江湖”更是被世人传诵千年,轰轰烈烈的爱情,还不如在江湖中忘记彼此,自由自在地活着,这份深刻令人愕然。
我眼中的庄子,已不是繁杂史料中的“庄子”,而是一个符号,跨越千年,依然不老,指引我们追寻那抹浅浅的背影

二、庄子,灵魂的工程师

生与死,它们的意义是那么深刻,另人琢磨不透,直到遇见了他,一个重塑我灵魂的人——庄子
开始,我一直天真的以为,人生最大的事情,是生和死,但是“鼓盆而歌”的故事却激荡着我的内心。
试问,如果你最亲近的人离你远去,你是痛苦流涕,还是放声高歌,面对妻子的离去,你万万想不到,庄子竟然敲着盆盆碗碗在一边低声吟唱,这时的庄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是喜悦吗?还是悲伤?当惠子问起,面对亲人的死亡,为何还这样沉着冷静,他的回答却另人难解。他说:“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他将亲人的生死看得如此的平淡,那么他自己的生死应该更微不足道吧!!!
庄子死时,弟子们痛哭流涕,因为庄子对他们有恩,他们却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而庄子却说:做人不能太偏心,你买棺材,蝼蚁食我,你不买棺材,我暴尸荒野,乌鸦老鹰食我,你为什么非要让蝼蚁食我,不让乌鸦老鹰食我,那样岂不是太偏心了。
连生死都看得如此平淡,那么对于庄子而言,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功名,财富,还是地位,不,庄子视此为粪土,但是他自己的人格与精神却另人敬佩不已。
超越了生死,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此时的我,再也不把生死看得那么重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灵魂,而庄子,才是我灵魂的工程师,才是值得我一辈子追求与学习的人。

三、我心中的庄子——读《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上面的文段是记载在《秋水》中的故事,表现出了庄子那无与伦比的清洁精神与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世人心中的庄子形象。
但我是个市井小童,目光浅短,看不到名家圣人眼中的庄子。我看到的庄子只不过是个消极、悲观、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人而已。
在鲍鹏山教授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里,鲍教授认为庄子是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不重权,孤独的游走于月色下,做那高尚的守月人。鲍教授还将庄子与姜太公作对比,意在体现出庄子不贪慕世俗权力的高尚品格。
我不敢说鲍教授说得不对,我只是知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中的庄子并不如鲍教授说的那样伟大。
在我看来,庄子和姜太公除了在学识上有一拼之力外,其它方面就是大大的不如姜太公了。世俗的权力并不污浊,污浊的是人心。权利本无对与错,只是人们强行给他戴上了一顶污蔑的帽子而已。
姜太公八十多岁仍直钩钓鱼,只为钓来周文王。难道他就真的名利熏心,为了那些世俗权力后的荣华富贵而等待吗?他贪图的远非那浅薄的荣华富贵可比,他贪图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生活。他把权力当做了当做了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工具,他将权利看作为为百姓寻找幸福安康的力量。
庄子和姜太公一样有经天纬地之才,安国富民之能,他也一样有无可比拟的权利在面前。但他拒绝了,他怕,怕权利的污浊将他弄脏。在世人看来,他不留恋世俗的权力,是高洁的代表。但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他有能力让别人幸福、快乐的生活,他却因怕权力背后的污浊而选择逃避。他逃走逃出了一个高风亮节之名,但他有想过那些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百姓,有想过他这一走,百姓又要承受多少年的痛苦吗?
怕被污浊就选择隐世,那么就不会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就不会有护宋保宋的岳飞。如果人人在权利面前都选择隐身,那么现在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呢?
毛泽东主席比之庄子如何?若毛老人家也学着庄大圣人避世去著书立说,不知道鲍教授有没有机会在《百家讲坛》上神采飞扬,有没有机会去评论庄大圣人的人生观了?
鲍教授在《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说:“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这里的“他”自然是指庄大圣人,这种“你烂,我比你更烂”的处世之态在当时的社会除了他,恐怕也没有几个想得出来。
庄子这么做算什么,他很了不起吗?如果人人都“以烂为烂”,那么只能说“这个世界在疯狂”。
一个有治世安民之才的人,想的不是国家与民族,却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最可恨的是,还有一群人对着他极力追捧,对着世人夸夸而谈,从他的文章中读出连他自己也未必知道的内涵,大肆歌颂。这仿佛让我懂得,逃避也能获得鲜花与掌声,逃避也是我们中国人值得夸耀的美德。
鲍教授从庄子的文中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而我看到的除了荒唐还是荒唐,这也许就是上流人士与市井小童的区别所在。试问,一个市井小童又怎能从教人一味逃避现实的文中读出高风亮节呢?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难道我们真的会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吗?如果真的走到了,那么我们就再走一条路出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四、庄子,我想对你说

庄子,我想对你说作文
千年之前,无人能称圣;千年之后,当一切时过境迁,当人事化为一抔黄土,日转星移日月当空,亦唯有数人称圣罢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称圣之人虽少,但庄子亦位列其中。
庄周梦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作假虚中带实,究竟谁化作了蝶又有谁化为了周?真假梦幻,无界无限,分不清亦不想分清,这就是你的哲学。或许,在生活学习中极少有人能领悟你的思想、看懂你的人生。但在我们走投无路之时逍遥游却可作为一剂良药。人言皆道:良药苦口。一剂良药苦口苦心,可逍遥之游无形无味,不甘不苦却恰似一汪清凉的泉水温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治愈我们的心灵。
秋水之上濠梁之辩:子非鱼焉知鱼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乐?非鱼似鱼谁人之乐?人鱼之乐皆为其乐。这就是庄子一人的逍遥游。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任意逍遥,无知无求唯欲逍遥。
千年韶光易逝,岁月流年易去。一个个的千年将你我相隔。是我终不能追随你的步伐,是我终不能企及你的高度,我也想像你一样,任意逍遥快活人生。然,圣与凡间终差一字,圣人逍遥凡人却只能从生至死都有羁绊。求不得、放不下、抓不住、爱别离,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恩怨江湖,相濡以沫却不如一齐相忘于江湖。可谁人又能做到不求、放下、不抓、别离?自古及今唯周一人而已。庄周梦蝶梦的不是蝶、梁濠之辩辩的不是鱼。非鱼非蝶,他梦的辩的是逍遥之道。以身化蝶,庄生晓梦迷蝴蝶,蝶化庄生;与施相辩,望穿秋水游濠梁,鱼乐之辩。
佛亦有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坐是禅行亦是禅,一花即为一个世界,一叶可悟前世今生。春来花开秋至叶落。有即为无无即是有,一切随缘不可妄求。正如庄子的人生哲学,逍遥之道道法自然。临死之前,他更是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执着的追求着人世种种,奔波尘劳不曾稍歇;临死之时,是否还为这皮囊所累执持不放?我们能否像庄子一样豁达?---死后还诸天地!这就是庄子人生的大智慧,这就是庄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致谢庄子,是他在我们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给予吾等一语良言……

五、穿过欲望,跟庄子一起飞

提到庄子,头脑中便无端地生出这么一幅景象:背景是广阔无垠的天空,依稀几个寒星,遥望无语。西北角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而庄子,必定是盘着腿,腰上别着个葫芦,前额秃顶,焕发异彩,后脑勺上挽着个发髻,发髻与头连在一起,形如葫芦,他缓缓地,朝着月亮靠拢,朝着更大,更广,更寂寥的天空靠拢………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吧,就是逍遥游的境界吧。
庄子是一个逍遥的人。对“逍遥”这个词的含义,我把握不准。这个词本就是庄子首创的,而且,这种人生境界,似乎也只有能独享了。
反正,现代社会的人是谈不上逍遥的。甚至,连自由,都是稀罕物。
放眼四周,凡是能动起来的,那一个人不在为这位那而奔波,又在奔波中错过,在错过后后悔,后悔后更拼命地奔波。于是越奔波越寂寞,越奔波越苦闷。茫茫人海,多少憔悴的脸,多少负累的肩,多少疲惫的心!
物欲横流,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压得人们连稍微幻想一下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都没了,何以谈得上逍遥!
生活中来自上级,长辈。同事的有形压力和来自优胜劣汰自然法规的无形生存竞争力使人们恨不能节省了呼吸的那一点时间去工作,去拼命!而实际上我们周围用来呼吸的空气已经很浑浊了,充满着铜臭味!
我们看到,垂暮老人,为了让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更光亮,不惜拿命在拼;中年人头顶父母子女的双重压力,弓下了本应直挺的脊梁:而就连青少年,小孩子也不得不在父母期盼的目光下,告别童年,告别自由,告别天真,为了老师的期许,同学的艳羡,长辈的夸赞而向社会伸出稚嫩的小手,攫取名,攫取利。
而庄子,庄子会这样吗?他会为了名,为了利,为统治者的逼挟压迫而做违心的事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曳尾于涂中”的龟仙,这个“日徙九万里”的大鹏鸟绝不会为尘世的芜杂而有所动,更不会因统治者的强硬而改变初衷。
因为实际上庄子是超脱于世的!
因为庄子是真正逍遥世外的!
而庄子教给我们的,是那种超脱于世,心外无物的人生态度!
其实,如果我们真的能像庄子一样,占到世外,用冷眼细看一下我们的生活,用心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问一下自己:我现在做的真是非做不可的吗?我现在追求的。真的就是我最终想要的吗?这样不断地质疑,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荒谬,而庄子的“无端涯之辞”又多么贴切!只有这样子坚持下去,你才能摆脱束缚你的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继而无限接近庄子所在的天地境界。
其实,人生在世无外乎追求一种真正的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而在我看来,在冯友兰先所说的四种人生境界中,只有两者是可以真正得到心的快乐的:一种是自然境界,一种则是庄子所在的天地境界。这两种境界的人之所以能够快乐在于他们无所求,无所欲,自然没有恼人的俗念,自然能逍遥。而功利境界的人为功利所累,把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而人类无穷尽的欲望让他们从一个快乐很快陷入更深的苦闷当中。道德境界的人为道德所束缚,快乐也就成了装在笼中的小鸟,叫声凄惶而非悠扬。这就是为什么庄子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原因。
哪一天我们能无所求了,我们也便能驾一叶扁舟,徜徉于无边月色中而“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了。
真正的逍遥来自内心的接通哦。但现在的我们似乎更倾向于建造更多的樊笼束缚早已疲惫的心。殊不知,这些樊笼,再给你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剥夺了你最重要的东西——自由。
我们为什么不打开心的枷锁,挣脱脚镣,穿过欲望的迷雾,跟庄子一起去精神的领地里自由翱翔呢?

穿过欲望,跟庄子一起飞

六、作文范文:我喜爱的历史人物

庄子,一个战国时期的奇人,人们不了解他,甚至于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而庄子的思想,却影响了中华几千年,庄子的思想源自老子,而又发展了其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了。“道”即有形又无形,“道”生万物,“道”便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终结。
庄子的资料少的可怜,而我们所研究庄子也只能通过《史记》中仅有的史料和一本《庄子》。提起《庄子》,古今学者无不叹异,有人说过庄子的文章“一等战国文字,为习气之所使,纵横跌宕,奇气逼人。”鲁迅先生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同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据记载庄子名周,宋人。与孟子同处一个时代,只可惜两人不曾相识,不然将会产生多么激烈的火花。我是喜爱庄子的,为了他那一种恣肆的逍遥,或许是我太缺少的东西吧!物质文明的世界给我太多的压抑。
《庄子》一书中,那些另人惊叹的奇幻想像,那包容天地的奇“气”,让我们在读的时候,不仅为它赞叹,神游其中,不知那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幻的世界。
而庄子的深刻的哲思也正包含在这些想像当中展翅千里、扶摇直上的鲲鹏和斗于蜗之左右角的触氏与蛮氏,这是庄子穿越时空界限,无古无今、无生无死的境界。
而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而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中国的历史上多了几个飘然物外的隐人名士。

七、让生命淡如湖水

戎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为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当他那黄金作为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
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现代医学称之为“目的颤抖”
太想纫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华伦达原本有着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但过分求胜之心硬是使他双脚失去了平衡——那著名的“华伦达心态”一华伦达的失足损命而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
生岂能无目的?然而,目的本是引领这你前行的,如果将目的做成沙袋捆绑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赶来绊你的手脚。如此,你将如何去约见那成功的自我。
“目的颤抖”是因为心在颤抖。心台太低,远处的胜景便不幸为荒草杂树所遮蔽,平庸的眼,注定无福饱览拿绝世的秀色。

八、聆听庄子的智慧

  在诸子百家中,我嘴喜欢庄子。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如果忽略道家宗师的名头,将会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扔在人群中找不到的人,在两千多年的时间中,有多少人崇敬过他!可以说,如果老子不是太白金星,那么,他是道教两千年传承中最有名的一位。那么,他的智慧又在哪儿呢

  我发现庄子的智慧于水上。“庄子钓于濮水”一定听说过吧。庄子三言两语便可拒绝邀请,这不仅需要巧利的口舌,更需要清静无为的一颗心,一颗不追名逐利,不为名利打得头破血流的心。我认为,在学习中,也不应该为名利而学习,应该为自己定下一个自己喜欢的目标,不因与别人争斗而改变目标。争斗固然可以迫使自己努力,可这努力是被逼出来的,远不如自发的好,当然,对某些不愿努力的人就另当别论了。读了这个故事,我便在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默默努力,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止。

  我发现庄子的智慧于丛林,“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么一个高洁高傲的动物,飞过丛林是,得到腐鼠的鸱却“仰而视之,曰:‘吓!’”。庄子用着件事来比喻惠施的追杀。在庄子看来,名利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尔。这点我非常赞同,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永远保持住“名”,保护住“利”呢?人这一生,生,赤裸裸地来,死,亦赤裸裸地去。人们都希望能把名利带到来世,修筑了无数藏满奇珍异宝的陵墓,结果呢?只是促进盗墓事业的发展。

  我发现庄子的智慧于万物。“道”在蝼蚁,稊稗甚至屎溺中。天下万物中,任何东西中都有“道”存在着。“道”亦真亦假,亦实亦虚,总而言之,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掌握了它,便可以与天地同寿,与日月比肩。现在,可以说“道”存在于三百六十行中。每一行中都会有属于自己行业的规矩,这个规矩就可以说是“道”。行业中的一切事,都要遵循它,虽然不可能掌握它,但是可以遵循它,不去违背它,也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遵循这个“道”。

  我发现庄子的智慧于人生。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怕是庄子的一部分思想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他不但不伤心,反而十分高兴,还“鼓盆而歌”,这或许和庄子豁达的性格有关。我认为,人死了,只是另一种特殊的开始,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再说了,人生老病死是不可抗力,人死了,再伤心也不可能在活过来了,就算奇迹发生,死人复活了,人们也不高兴,毕竟“诈尸”是不吉利的事。不能只把死亡看成一切的终点,而应该想,终点之后又将是个起点。

  庄子的智慧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只要用心聆听,一定可以有所感悟的。

九、《庄子》作文

  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在阅读《庄子》这本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想象力丰富,文风汪洋恣肆。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层出不穷的奇妙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文《逍遥游》表现尤为突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句中体现了作者那种超然的想象力。也许作者也想成为鲲鹏可以遨游于天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拥有绝对自由,不受现实的羁绊。

  《庄子》一文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受其影响,可见影响之大。

  探其思想观点多以老子为依附但有所发展,主张“无为”“无用”“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又从其相对主义出发,否定客观事物差别。对儒学多有诋毁,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激烈的抨击,却又采取逃避现实,逍遥自得的态度。看其根源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阶级矛盾尖锐,互相兼并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庄子无力改变这种现象虽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也只能逃避现实。

  《 庄子》一书从文学角度来看不失为一部经典,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十、《庄子

  8226;内篇》孔子形象解读

  在先秦众多的说理散文中,《庄子》无疑是最具文学价值的一部,它的文笔纵横驰骋,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他很少直接说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是常常通过“寓言、重言、卮言”的方式来阐述深奥的哲学思想,达到了文学性与哲理性的完美统一,构成了“汪洋辟阖、文意高远”的艺术特色。庄子在《寓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在《天下》篇中又说“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庄子》一书是否是庄子一人所作,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一直争论不断。相较而言,外篇、杂篇的思想略显芜杂,而内篇理深而幽微,思想观点较为统一,历来被看作是全书的“理本”,因此不少学者推断内篇是庄子本人所做,而外篇和杂篇则出自他人的手笔,笔者也比较赞同这一看法。《庄子8226;内篇》中孔子共出现十余次,分布在四篇之中,一位儒家先贤在道家经典中出现的次数如此之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庄子8226;内篇》中的孔子形象比较复杂,既有讲仁义礼乐,以儒家圣人形象出现的孔子;又有谈经论道,阐释道家思想的孔子。故本文从分析孔子的两面性入手,意图进一步探讨儒道思想的异同。

  一、儒家之孔子

  《庄子》第一次提到孔子是在《齐物论》中,此时孔子并未正面现身,而是出现在瞿鹊子与长梧子的对话里:

  瞿鹊子向长梧子询问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在这里孔子认为“圣人不从事于务”的理论是荒诞之言,切实反映了他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以“修身”为起点,以“平天下”为终极目标,渴望君王能采纳自己的治国方略,达到天下大治的理想。因此孔子认为心神遨游于尘世之外的说法是孟浪之言,这种看法和道家推崇的“逍遥乎尘世之外”的观点互相抵触,所以庄子借长梧子之口对孔子进行了批判:“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意思是这些话连黄帝听了都会迷惑,孔丘又怎能理解呢!此处庄子对孔子一向尊崇的先王流露出明显的不屑,也把儒家倡导的“入世”当作俗务加以嘲弄。在庄子看来儒家提倡的“入世”思想,“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走的越远。”由此也可以看出,与儒家选择迎难而上寻求变革不同,道家以追求内心的绝对自由为处事哲学。这种观念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庄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面对黑暗的社会,庄子明白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挽回混乱局面的,所以他选择了遁世避祸。

  道家学派对人性自由的高度肯定,冲破了儒家道德价值的樊篱,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思考空间。正是这种儒道的争鸣,才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庄子》经常将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但孔子的形象已不全是历史上的原貌,庄子为了更好的阐释自己的观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存在着一定的想象和虚构,这种创作手法也为后世的小说提供了可兹借鉴的典范。

  二、道家之孔子

  孔子以儒家先贤的身份在《庄子8226;内篇》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更多情况下庄子将孔子化身为道家学派的代言人,为孔子染上鲜明的庄学特点。

  《人间世》的开头记载了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颜回不忍心卫国的百姓被暴君统治,想去拯救百姓于水火,于是向孔子请行。孔子的回答出人意料:“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在此孔子认为,如果勉强把仁义规范之类的言辞述说于暴君面前,就是在拿别人的短行来夸耀自己的美德,这样的做法被认为是害人。《人间世》中的颜回似乎比孔子更能代表儒家,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抱定“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的信念,渴望拯救受苦的卫国人民。而本篇中的孔子一改知难而进的处事方式,对颜回提出的方法一一否定,告诫他去卫国非但不能取得任何成效,还会使自己沦为暴君的统治工具。庄子借孔子之口,说明对于顽固不化的暴君,劝说是没有用的,唯有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才能使自己不受伤害,从而进一步印证了“心斋”的理论,“以心斋用之于应付暴虐的统治阶层,实在是‘不得已’的法度罢”!接下来庄子又引入了一段孔子与叶公子高的对话,叶公子高承受不了作为使臣的压力,认为“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所以向孔子求教。在《大宗师》中,孔子为在葬礼上相和而歌的孟子反等人辩护,认为他们把生命看作是气的凝结,把死看做是返回本真,面对死亡而不悲伤,这是获得“大道”的表现。然后又从“忘礼乐”、“忘仁义”入手来阐释“坐忘”的理论,揭示了只有弃绝礼乐仁义,才能脱离形骸丢掉智慧,以“道”为大宗师,显示了庄子对儒家仁义礼乐学说的不屑。

  在《庄子8226;内篇》中孔子虽然遭到了一些批叛,但是这种批判远不及外篇、杂篇中激烈。文中所嘲讽的“孔子”不过是儒家芸芸众生的一个代表,庄子之所以用“孔子”的名号作为批驳的靶子,是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圣人,批驳他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抑儒扬道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儒家和道家在阶级背景、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存在冲突,但是也有相通的一面。孔子虽然主张积极入世,但老年时也偶尔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例如他曾极力赞叹泰伯、伯夷、叔齐等人的逃隐行为,并在《论语8226;泰伯篇》中明确指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和道家是相通的。而且《史记》和《庄子》中的《天地》、《天运》、《天道》、《田子方》、《知北游》等篇都提到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和老子既有师徒之谊,思想上自然存在着某些传承关系。

  孔子在《庄子》中所表现出的复杂形象,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既相互冲突又交融互涉的情况。这种思想的交锋对后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很多文人士大夫都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其中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这种儒道两家思想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现状,才使中国哲学异彩纷呈。

《庄子

十一、我眼中的庄子

  初识庄子,是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平平淡淡的语气,却在我心中勾勒出清晰的痕迹。庄子迫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尘世喧嚣,不得不作惊人之语。他在一个疯狂的年代里,用更疯狂的语调喊出真理。

  他是自由与真理的偏执狂。

  首篇大谈自由的逍遥游,通过借助外物而“自由”遨游天地的例子,来衬托圣人放开心神而遨游天下的自由。为什么古往今来,无数的贤人名士喜欢庄子?因为在庄子的思想中,宣扬着在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解放自己,获得精神自由的释怀法则。这种自由比起依托外物更加高级,它来自于精神,依托于精神,并且可以通过人的精神降低自己对世俗的渴望,从而鹤立鸡群,平和理智,行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也便随之而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从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天地变化,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这在当时的民众的眼中,分明就是神话,嗤笑一下就过去了。可它却成为求道者心中的“道”,不示功名,不求名望,摒弃小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两忘的境界。

  仅仅依靠无,依靠道。我很难想象“无待”的境界。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社会中,我们有家庭,有事业,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无依无靠、无所牵挂固然理想,但我们生来的自身条件便已束缚了我们。我们真的可以达到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我抬头,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思想的洪流中,映着一只轻巧的银蝶。它拍拍翅膀,抖落一身银光;又眨了眨眼睛,安然地向那幽深的天幕中飞去。

十二、庄子的世界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笔,浮现眼前的,总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这个影子或隐没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而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大鲲,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当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得击鼓,庆贺老妻归于自然;当同乡的曹商在乡里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吴文英所说“庄子眼光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终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样,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他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十三、与庄子对话

  庄周先生,非常钦佩您的博学才智,给后代的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您开创了浪漫主义散文的先河。文章借物喻理,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逍遥游》中,“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成立大事业必要先有一定的准备基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告诉我们崇高伟大的人都会淡泊名利,忘乎自我。《秋水》中,“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告诫我们要返朴归真,不要人为地破坏自然,应当顺应自然。

  您的道家哲学博大精深,颇具智慧,令我折服,我也只能称得上是略知皮毛;面对楚王高官厚禄的诱惑,您仍能安然自若地做自己的自由隐士,着实令人敬佩。

  但是,对于您的思想,我不全然赞同,请您原谅我的冒昧。

  在政治上,您反对一切社会制度,反对统治阶级,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地发展。我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国家,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任其自然发展,很难想象这种发展会是进步还是倒退。这个国家有与没有统治者,又有什么区别。对于罪犯,不予治理;对于功臣,不加褒奖。那社会岂不混为一谈,怎么再去发展?也许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若您能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着行色匆匆的人群愈走愈快的步伐,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等,还会提出无为而治吗?在思想上,您“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淡泊名利,不为钱财所动,不为贫穷所迫。这固然是好,但实质上,要想与世隔绝并不是真正能够实现的。与世隔绝,崇尚自由,乐在逍遥,于是您就成为一代隐士,不与官场勾结。我认为这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缺乏进取心的表现,也许您有独到的见解吧。

  无论如何,庄周先生您的著作对我们后代来说,是非常有文学价值的,非常感谢您留给我们的这一大笔精神财富。但,面对这时代的发展,您的一些思想,不得不说是不实用的。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也望你考虑一下我的拙见。

十四、庄子与你相识

  初夏时节,微风徐来,抛下一丝丝清凉,草与泥土的气息夹杂弥散在空气中。大树底下有一位戴着宽边草帽的老者,把腿微微翘着,仰面朝天,正悠闲地小憩,在梦中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初次与你相识,是偶然读到关于你的一篇典故。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如此之疑问,流传于千古,感叹了无数人。

  再次遇见你,是在初中的课本里。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云云。读完,会心一笑罢也,可日后反复品味,才从你的话中捕捉到“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唯一”的独特思想与审美情怀,不禁惊叹又惊叹。

  相比起孔子,他带着弟子们四处游说,在战乱的年代过着马不停蹄的生活,你的淡然与率性,自由与逍遥,如此之人格魅力却把我深深地感动。

  你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曾以为人的一生总是要处于不停歇的奔忙之中,这样才能显现人生的价值。其实我也是处于纷扰的社会,苟且偷生的俗人啊。世俗予我无穷尽的烦恼,加之诱人的欲望。我常常在追逐这些欲望,总是不断地争取,就像穿上了传说中的红舞鞋,已经精疲力竭却停不下来,仅仅只是渴望在这繁乱的世界里立足一片天地,让世界记住我。可惜当时的我太稚拙。直到后来我又读到了关于你的“生有所息”的理念——所谓这生有所息,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超脱自然,又是灵魂深处那片刻的宁静、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徜徉。大自然与我们是合而为一的,大自然里还有许多美等待着我停下手中的忙碌去一点一点发现

  那么,如今相比起一颗圆滑无暇的圆,我更愿做一颗有缺口的圆,慢慢滚动,生有所息,不忘去捕捉大自然中的美和惊喜。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而不变的就是这颗心,这颗澹泊名利,清静无为,安时处顺,德性充足的心。人不过是偶然间来到这个世界上走过短暂的一程,许多人把一生都投入在追求功名之中,又游刃于风口浪尖。虽说最终得到了世俗中的名望与短暂快乐,却发现自己在其中失去。

十五、庄子的人生作文

  有人说,他的生活十分困苦,他却辩解说是贫穷。有人请他去做一方大国的宰相,他却只愿做一只在泥土中爬的乌龟。他将自己比喻成 来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妻子死时,他以鼓做盆的欢唱表现自己看破红尘。

  他是庄子,他这一生高傲、逍遥,却又贫困潦倒。只因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他抛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而选择了去做一只放纵不羁的小鸟。他“红尘作伴,潇潇洒洒”的一生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但或许是因为看待事物角度不同,我对他这种贫苦却又逍遥的生活表示不赞赏。

  我同样喜欢逍遥地生活于世上,如闲云野鹤般畅游山水,没有一丝红尘的牵绊。而我最大的愿望便是有有生之年能环游世界的每个地方,如李白“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一般潇洒,却又不想像庄子这般贫苦。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庄子这样看轻一切身外之物。在我看来,吃,便要山珍海味地吃,何必舍其粱肉,食其糠糟;玩,便要痛痛快快地玩,如苏东坡般“千骑卷平冈”,何必舍其文轩,乘其敞舆;穿,便要穿金戴银地穿,何必舍其锦绣,穿其短褐。当楚国的来使请庄子去楚国做宰相时,他一句话,便可得到锦衣玉食,而他却选择了做一只在泥土中爬的乌龟。

  我若庄子,必会答应来使的请求,在楚国为相。这样便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得人,你的荣华富贵都是取之有道,你仍然是君子。当你以自己的才能将楚国打造成为凌驾于秦齐之上时,统一天下,再退隐山林。这样,你会成为一个在历史上流芳百世的人,你仍可以自自在在地游山玩水,不用风餐露宿,也没有了后面孤独死去的凄惨结局。

  一切只是因为他狂傲不羁的性格罢了。因此,他得不到自己该得的,做不了自己想要做的,去不到自己想去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何必将那一副傲骨摆在别人面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何谈天地任我行

  庄子啊!你生就一身才华,却在糟蹋自己的才华,辜负自己的才华,你可曾想过,天降大任于己身?你却在为自己而活,自私地活。你没有远大的理想,再大的功名利禄对你来说都是浮云,你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游五湖四海,经人世沧桑。你说一个小小的梁国容不下你,那广大的神州可有你的容身之处?你说小小的棺木载不下你,要以天地为椁,用世间的一切来陪葬,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穷者自我安慰罢了。

  那么你死后又留下了什么,除了那个在战国时期昙花一现的名字,和你写的一些故事。或许,你死后会有很多人指着那片鲜花盛开的土地说“那是庄子的坟墓”。可你又曾想过,久之,你的名字终会在历史长河中被人遗忘。人在世上不留下一点证明自己的痕迹如何让人知道你活过

  一个人的一生应享尽人间富贵,受尽人间苦楚,这样才称得上有意义,也才可以向人们证明你活过。人生要有风平浪静,也要有大起大落,要游遍千山万水,也要读编四书五经,上至碧落,下到黄泉,至少在我看来,人生要如此才会无悔。

庄子的人生作文

十六、我眼里的庄子作文

  庄子或许没有孔子那般妇孺皆知,我也如众人一样,对他没有丝毫印象。依稀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讲述他生平的动画《孔子》却是更为人道。

  近日学《庄子二则》的课文才开始对他感兴趣,正如课前提示中所说:“展现了他别具一格的幽默”幽默乃智慧的最好体现,而智慧便是圣人必备的。

  庄子之智与孔孟等儒家学派不同,他的才华攻克于生命之道。人常说"道理“,儒家学者更注重”理“,而他等一干人等注重”道“,通常对政治无太大兴趣,对人生泽颇有番独特见解。从《庄子二则》中的第一篇便可知,他将功名利禄,高官厚位等官场之事喻为腐鼠,是他所鄙弃,他所厌恶之物。他有更远大的志向,绝不仅仅于在这权力之间斗争。因此才有楚王盛情相邀,他却淡然回避这一例子。

  可见,道家的核心不是如何治理天下,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如止水,将一切看做天意,命中注定,不去怨天尤人,也不必苦苦求索,顺其自然就好,庄子就为一个逍遥与天地之间,醉心于自然山水的唯心主义者。他与惠子在辩论鱼之乐时,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平静,与看待事物乐观向上的方式。不够理性,却很美丽。

  庄子之慧在于他对人的态度,智是他理解问题的超脱,慧则需要一点沟通技巧,他游历山水,也没有失了与人交往的聪慧,阐述自己观点时的他爱用故事,从不无力地反驳。他用故事用得妙,虽都短小,但精悍极了。用平凡的故事比喻人生百态,挖掘其中深意,不会令人感到尴尬或是枯燥。乐观地委婉地平缓地耐人寻味地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寓言,使人领会,何为天道人道,生死往复,循环之道

  尽管他一贫如洗,却比大多数人活得自在。他以幽默化解所有痛苦,以傲然的姿态,看淡权力金钱此等庸俗之物,吸收天地精华,挺立在历史舞台上,笑看生命。

十七、对庄子的认识作文

  在我的认知中,庄子是一个冷静、豁达、超凡脱俗的人。他的豁达逍遥并不是像阿Q那样逃避一切,而是看淡一切。庄子的豁达逍遥是在经过一番磨难,心智进步后的豁达,是在经历挫折后才体验到的自由。这一份心智让庄子的人生变得超凡脱俗,注定他的一生会在不凡中度过。

  而反观21世纪之现代人,缺少的恰恰就是一颗豁达的心。人们似乎都急功近利,人心不古。只知道大步向前赶,而忽视了路上的美丽风景。人们因此常常抱怨活得累,锦衣玉食却索然无味,不知幸福在哪里。其实,我们还有庄子!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无妨,你也许看不到树叶从枝头落下,但你可以去听空气的声音,那里有庄子所说的“天籁”可能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山密林之中,当你在流动的水中听出一份安静,在鸟语花香的宁和中获得一丝欣喜,你就是体验到了生活的美,你就是遇到了庄子!

  然而现实中总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既“出世”又“入世”的。既要奋斗,又不注重结果,几人能有这样的心境?我想,我还做不到!我努力学习,为的就是那一份结果。每当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时,就掉入纠结与烦恼中了。因此,我佩服庄子!

  庄子的心性注定了他的不凡,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圣人,却没有几个朋友。据说在惠子死后,庄子就孤独一人了,再也没有人和他斗嘴了,再也没有人和他谈人生了,自然也不会再有“濠上之辩”了!他的不凡注定他要寂寞一生,不入俗世之人,又怎会食“人间烟火”呢,普通人又怎会读懂他呢?所以圣人是注定要孤独的。

  总之,我佩服庄子,他能耐得住寂寞,弃得了功名,任何事情都不能在他心里泛起涟漪。正如他所说:“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