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课后辅导

课后延时优秀典型案例特色课,优秀课后延迟教学特色课程

时间:2022-12-02 10:35:02 作者:周老师 字数:4403字

  最近,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快推进高校课后服务工作。所谓课后延迟教学就是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作为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互联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重要抓手,教育部开展试点学校课后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高等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5号)要求,切实提高我校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课后延时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在《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指导下,我校按照“1+2”模式试点开展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我们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和改进,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后延时教学体系。

一、建立课程体系,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

  根据《实施方案》精神,学校积极响应,将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学科相结合,为各学科提供个性化学习时间,逐步建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我校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坚持开放课程、自主课程为主。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国际课,开展校际交流和教研活动与特色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挥学科基地、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社团作用,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课程特色及学校实际情况选择课件制作量进行合理配置,组织学科教师精心编写课后延时指导材料;开展不同年级学生兴趣小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校本研学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校内相关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好校内优质课程资源以及“互联网+”资源来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努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体系和模式。同时我们还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为各学科开设特色或综合课程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课程学习需求,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开设适合自己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一、建立课程体系,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

二、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实施,提高课后延时教育质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方式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引领作用。以学科教学为重点,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使学生在放学后能有时间自由支配,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开展课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和素质修养;同时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拓展课后延时服务形式,构建课后延时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校本课程资源、社会资源等,构建课后延时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我们在传统课堂上设置了课前预习、问题导入、教师答疑等环节,学生通过课后延时学习自主完成作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课后延时教学模式下由教师进行教学与辅导,利用网络手段完成课后辅导任务。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开展“主题班会+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个性化辅导。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学校鼓励各学科老师和任课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个性化辅导。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疾、低保等)开辟绿色通道,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辅导等方式,及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扶。利用校内或校外相关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免费答疑与辅导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研和网络答疑交流等活动。

三、拓展课后延时服务形式,构建课后延时教学模式
最新推荐